在演讲过程中,甚至在我们的每次谈话中,如何才能抓住听众的心理呢?如何才能让听众喜欢听你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演讲如何抓住听众的心理,欢迎借鉴参考。
在一个遥远古老的小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的手艺都很精妙,难分高下。一天,国王忽然心血来潮,要在他俩之间评出一个“天下第一木匠”。于是,国王把两位木匠找来,为他们举办了一场比赛,限时为三天,比赛题目为雕刻鱼。谁雕刻的鱼更逼真,谁就是全国第一的木匠。
在比赛的三天里,两个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第三天,他们把已雕好的鱼献给国王。第一位木匠刻的鱼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甚至连鱼鳞也会翻动,就象刚从水里捞上来一样。第二位木匠的鱼则只有鱼的神态,却没有鱼的形貌,远看勉强是一条鱼,近看则只有三分相。
胜负即分,国王和大臣一致认为第一个木匠获胜。
但第二位木匠当庭抗议,他说:“大王的评审不公平。要决定一条鱼是不是像鱼,应该由猫来决定,猫看鱼的眼光比人还锐利呀!”
国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后宫带几只猫来,让猫决定哪一条鱼比较逼真。没有想到,猫一放出来,都不约而同扑向那条看起来并不像鱼的“鱼”,啃咬、抢夺,而那条栩栩如生的鱼却完完全全被冷落了。事实摆在面前,国王只好把“天下第一木匠”的称号赐给了第二个木匠。
原来,第二个木匠用鱼骨刻了条鱼!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与不像,而是鱼的腥味呀!
坎话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听众接受某种观点,形成某种思想,进而按照讲话者的意图行事。说白了,就是要说服人,影响人。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拿出一套真功夫来。那么怎么抓住听众的心理最终获得演讲的成功呢?
一、洞悉人心
古人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说服听众,必先了解听众,把握其心理活动。要在讲话前摸清他们的心理现状是什么?兴奋点是什么?心理疑点是什么?有哪些心理需求?等等。尤其要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弱点,进而抓住要害,一语中的,使其产生心理震撼。这是攻心的关键之关键。
如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的讲话:
实事求是地讲,无所用心、一心二用、心有旁鹜、不负责任、不想正事的问题,在少部分领导干部身上确有所表现。有的同志主业余业不分,玩物丧志。他们本来身处疾风暴雨的环境,工作任务相当繁重,问题迭出不止,但本人爱好不减,玩兴不减,热衷古玩鉴赏之类,不务正业、不务政业,或者工作中频频出事、问题不断时,心不焦、气不急,不着急、不上火……
李鸿忠针对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一语中的,切中关键,给人震撼力。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文不过诸葛,武不过关张,但他却成为蜀汉开国君王,有人分析说,他特别善于攻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门楼劝曹操杀吕布。
吕布被五花大绑押上白门楼,对曹操说:“以明公之雄才伟略,若能让吕布为将,辅佐明公,定能横行天下。”
此时,曹操犹豫不决,转身问一旁的刘备有何高见。
刘备稍加思索,说:“公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
一句话,提醒了曹操:吕布是只虎,此人只能除之而不能养之。于是便下令将吕布缢死。这里,刘备引用吕布杀害两位义父的事例,告诉曹操吕布是个不可信之人,留在身边必成祸患,不如早杀之。曹操生性多疑,刘备正是抓住了他这个心理弱点,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使之处死吕布。
二、抓住人心
说服听众,必先让听众对你关注,愿意听你的讲话。否则,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需要从讲话者自身和听众的心理两个方面来把握。
就自身来说,讲话者必须表现出一定的“特质”,而且这种“特质”应被听众所喜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听者的注意。在这方面,领导者的“权”和“威”在讲话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威”,领导者特有的人格魅力是增强讲话效果的一个关键。
就听众心理的把握来说,要预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偏离讲话主题等倾向,想办法牢牢把听众的心抓住。不成功的讲话,往往是因为听众不能专注于一个话题,不时分心于其他事情。在讲话中我们应注意这一点,善于用适当的话语时刻抓住听众的心,使其对讲话持久关注。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是讲一些容易让人思考的问题。一个善于讲话的人,不会独自滔滔不绝“满堂灌”,而是想方设法地让听众与自己一起思考,一起讨论,持久关注。“自拉自唱”独角戏式的讲话注定不受欢迎,如果听众始终处于“懒惰”状态,不利于讲话的成效,我们必须善于调动听众思考的积极性。比如,不断提问、旁敲侧击、一语双关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二是讲一些让听众得到某种满足的问题。领导讲话,很多时候都是总结部署具体工作、阐述某种观点,讲话内容可能枯燥无味,听众不一定感兴趣,若要打动听众,说服听众,就必须拿出一定的措施,让他接受讲话内容。让听众得到心理满足就是一个好方法。谁都不愿意听不好的话,谁都不愿意为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浪费太多时间。可是,如果先称赞他一番,给他“高帽子”戴(当然是善意的、实事求是的),让他高兴了,那情况就可能会改变了。
三是讲一些大家非常关心关注的问题。在讲话时,要根据大家的心理需求,讲一些大家最为关心、最想了解、最想得到帮助解决等方面的问题,就容易抓住人心。笔者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真实消息:某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市长痛心疾首地大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安全形势的严峻性,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可是台下却有人睡觉、打电话、玩游戏,其中包括某局局长在内。当时记者主要从“听会者不认真”这个角度发了稿子,结果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点名的某局局长也被免职。但我们从讲话者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讲话者进一步研究听众心理,讲那些听众非常关注的关键环节,而少讲一些大而空的东西,并且注意引导听众积极思考,结果肯定会不同。
三、打动人心
坎话的最终目的,是要从道理上说服别人,而要说服别人,就需要将自己的意图、将自己的话语材料精心组织起来,把要说的道理说清楚、说透彻,说得对方无法反驳,无法拒绝。
一是要有真情。情与理的巧妙结合,是提高讲话水平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增强讲话说服力的根本保证。如果您想在讲话中说服对方,让对方动心,就试着先去用真情打动对方,再用道理说服对方。
二是要有气势。当然,这不是指声音大、语速快、滔滔不绝如河水汹涌,也不是指盛气凌人,压倒对方。讲话的气势首先在于流畅,把想说的材料以一种非常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是要严谨,前后内容丝丝入扣,不要有太多的破绽,不要出现前后的矛盾。一个讲话既流畅又严谨的人说出来的话,即使语速不快,声调不高,也能形成一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美好感觉,从而形成气势。
三是要有权威。要从根本上说服听众,关键要使自己的讲话具有权威性,使听者不能不信。在讲话中多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能够有效地增加语言的说服力。人都有崇拜权威的习惯性心理,一个执拗己见的人,和他怎么讲都说服不了他,或许和他举一个非常权威的人的例子,他就不会再执拗了。在《战国策》中,游说列国的说客们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去说服各国君王接受自己的观点,往往取得巨大成功。著名的《谏逐客疏》就是一例,李斯作为一个被放逐的对象,并没有强调逐客令对异国人才的打击,也没有强调异国人才对秦国的奉献,而从秦国利益出发,注重强调如果驱逐了这些异国人才,秦国将蒙受什么损失,同时秦国的敌国将得到什么好处。秦王志在统一天下,或许并不关注国内得失,但却很在意敌国力量的消长。李斯的谏书正说到了秦王的痛处,也是秦国利害关系最关切的地方。秦王即使再讨厌国外人士,也不敢反驳了。曾被列为驱逐对象的李斯留了下来,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四是要有诚意。原天津市市长戴相龙在全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上,对城市管理问题这样讲:天津解放五十多年了,城市垃圾乱堆、小摊小贩乱占就真的管不了?加强市容管理是政府的本分和人民的基本需要。我每天上班,不总走一条路,就想多看看。群众住不安稳,走不出去,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去,怎么行?我这里有三十多封市民的来信和电子邮件,我给大家读几段……市容比较差,群众有意见,外地有反映。没读到的,不等于你那里没有问题,这是我随机抽取的。我有责任。我来天津工作两年多,抓得不够,抓得不狠,向你们检讨。
这段讲话,作为中央直辖市的一市之长,讲得这么情真意切,让人感到很亲切,很实在,令人感动。
要使讲话说服听众,能够打动人,还应注意提供一些能够使得讲话具有说服力的最可靠的方式。如果每隔几分钟就在讲话中插入一个小故事、提一个问题或者联合使用下面的手段,你便能吸引听众积极参与,并始终将其热情维持在相当高度。
——使用典故。或引用伟人经典著作,或引用历史典故、古诗、格言、民谚等,更多的是引用上级文件、领导讲话的重要观点,来增强讲话的深刻性。
——使用反比。就是通过正反两种情形、前后两种情况变化的对比,揭示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所在,使人们加深对道理的理解。很多不便正面解释的问题,不妨尤其反面来阐述。
——使用事例。就是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阐述问题。这样能为你的观点增加分量,并表明你的陈述的客观性。如果缺乏事实的依据,你就没有信用度可言。当然,也要注意,不要引用过多事实,避免听众厌烦。
——使用类比。就是以相似之物分析其相似点和紧密之处。畅销书作者理查德斯泽博士谈及医药时,这样写到,“外科医生抚摸着患者的心脏,就像手里攥着一只小鸟”。类比不仅使讲话生动形象,而且有时类比还会产生幽默来,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使用数字。数据能起到惊人的强调作用,要善于通过具体的统计数字、数据来进行分析或论证。由于其简洁性,而且在许多技术型讲话中都是非用不可的。但是数字本身不能和听众交流。有些数字的数目太大,因此需要进一步解释。出色的讲话者会把抽象的数字变成形象的比喻,既便于理解,又增强生动性。
——使用个人经历。自己的经历最有说服力,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无可质疑。领导者如果这样讲,“我昨天接待了一批上访群众,他们反映……”、“今天我看见……”、“我看到河水,污染得很……”,这样讲,肯定会有说服力。当然,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有些经历的提出只是进行补充说明而非必需。许多领导者用个人的经历和听众建立融洽的关系,或者进一步印证论点,效果很好。应注意,引用的经历必须是听众感兴趣的事,并能对听众造成影响。
有人说,讲话者站在台上就是商人,你的商品就是你的信息,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推销给你的听众。你的听众或许能够暂时被你吸引,但要想长久地保持这种状态却并非易事,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讲话中你必须始终记得我们前面所反复强调的:你要洞悉听众的情感和心理,只有抓住他们的心理,你的讲话才能始终引人入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