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木头”重生--一例自卑封闭孩子的辅导案例

时间:2024-09-05 18:27:41
“木头”重生--一例自卑封闭孩子的辅导案例[本文共2407字]

初次印象——“木头”

2015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我来到了我重新调入的一所学校。分配给我的是五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校长给我领到了五年级的教室,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番就走了。接着我开始和新同学们互相认识,我让同学们一个一个上讲台介绍了自己,当轮到一个男同学上台时,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于是我特别观察了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肥胖,特别胖,也明白了同学们为什么会笑他了。不仅如此,他没有言语,我鼓励了很多次,他都没有张口说话,而是低着头!从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语言中了解到他几乎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作业也从来不交,甚至给他取了个外号“木头”。这就是我对小山同学的初次印象。

了解“木头”

接下来的一周,听到的最多的就是“课堂作业小山的没交,日记就差小山的,家庭作业没交,没有值日……”无论什么课,他从来没有说话。下课也不见他出来和同学一起玩,什么运动都不感兴趣。成绩也是班级最后一名,各科都是不及格甚至只有二三十分,很不理想。办公室以前的老师也说这位同学没救,懒得很。介于这种情况,我就叫他到办公室来,想和他聊聊,发现他也只字不说……我还真是犯了难。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小山的问题很严重。极度的自卑与自我封闭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名老师,难道就这样放任不管吗?难道一根“木头”就长不出枝丫嫩叶了吗?

通过深入了解,“木头”小山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人在家照顾他,外加亲戚家的两个孩子。母亲是一个热情的人,和她聊天的过程中能感觉她多少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且为此担心,还反应说孩子之前并不是这样的,小时候活泼开朗,是个很积极乐观的孩子。母亲回忆说大概三年级时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总是一个人看电视也不和其他两个小朋友玩耍(亲戚家的孩子也是这个时候进入其家庭的)。母亲家务事比较多,很少和小山沟通,最多就是问问作业写了没有?听到说写了也就不管了。由此可以看出,小山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都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改变“木头”

一、 让“木头”爱上我

爱上我就是要信任我,愿意和我做朋友,愿意和我诉说心里话。一个自我封闭的孩子他没有安全感,对外界的一切都有抵触,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脆弱,不相信任何人。首先他最亲近的母亲已不是他独有的了,在他心里认为被其他两个孩子夺走啦。在他的生活里,我是一个新人,所以跟他建立起感情还是比较容易的。我开始尝试用三种方式与他交流:

1.以日记为突破口。虽然开始还是不愿意写,但是通过我多次的口头鼓励与文字鼓励,他也慢慢地从写一句话到一段话甚至一页纸了,为了了解他,我经常在日记里有目的性的问他一些所谓的“小秘密”。比如你觉得自己胖吗?愿不愿意改变啊?有没有喜欢的女生?用这些问题来打开他的心门并建立起对我的信任。

2.和他一起运动,帮助他减肥,树立信心。每天早读时间我就和他在操场跑步,开始跑步时话很少,几乎都是我说,问什么也是点点头之类的,表情也很单一木讷。慢慢的有所改变,印象最深的一次跑步过程中,我连续打了好几个喷嚏,因为那几天我有点感冒加上老毛病过敏性鼻炎犯了,所以不舒服。小山看出了我的不适,主动让我不要陪练了,还跑到办公室给我倒了杯热水。正好我借机和他一起坐在花坛边聊了起来。这次主动说了很多的话,让我很欣慰。

3.设置暗号。这是我为了让他在班级中获得肯定而设置的。我们约定只要他会的问题或愿意回答的问题就盯着老师看,然后就找他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山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班里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

二、让“木头”爱上同学们

为什么不是让同学们爱上小山呢?其实其他同学都属于心理正常的孩子,能很辩证的找出各个同学的优缺点,反而是小山还不能准确地认识同学们的特点,更谈不上喜欢了。在这点上,我开始在班里的同学们身上下功夫。

首先,从班干部入手。和班干部沟通说明缘由,一起帮助小山走出困境,并委与重任,多和小山说话,表扬他,并多和他一起做游戏和运动。

其次,安排一位活泼开朗善于表达的同学与他同桌,以便日常的学习交流,课外辅导。同学们都乐此不疲,很热心地帮助他,甚至跑步不再是我一个人陪了。从此之后也没人嘲笑他肥胖,反而总是用鼓励的话语和鼓励的目光支持他。

最后,小山慢慢的爱上了他的同学,因为他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他的关心与帮助。

三、让 “木头”爱上了自己

经过我们师生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小山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学期最后一次班会,我安排了一次小活动,叫“认识自己”。其实就是为小山准备的,希望他能真正的重拾自己,找到自我。每位同学都要上台“领奖”,这个奖就是其他同学对他的评价。当小山上台时,全班同学都很激动,说出了许多小山的改变:话多啦,上课积极发言了,爱笑了,下课喜欢玩了,爱交作业了;还有同学说,小山变瘦了,帅了!“木头”人变成会说话的“树妖”了!听到同学们的夸赞,小山的嘴角扬起了久违的笑容!我乘机问了一句:“小山,喜欢现在的自己吗?”小山点点头,“大声的告诉同学们。”“喜欢”“同学们,你们喜欢现在的小山吗?”“喜欢!”最后小山激动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们。”回到座位上就哭了,同学们见此情景也都流下了眼泪,似乎都心有灵犀一样没有去安慰他,让他宣泄一下,此时无声胜有声。

感 悟

孩子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等因素影响,并不能独断的归结于某一个方面!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能做什么,或者说我们能可控,能作为的方式有哪些?从哪些方面入手更能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呢?这就要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及时的了解学生,找到突破口,然后拟定方案,认真实施。在辅导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有利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只要我们能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坚持不懈地为孩子们付出,终究一块块“顽石”变一颗颗“宝石”。就像“木头”小山不再是沉默寡言的木头人,而变成了真正的“山”,一片翠绿盎然,生机勃勃……

点评

这篇小案例,写的生动,条理清楚。重生的契机是从调和孩子的三种关系入手,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自我关系。通过班主任老师可控的这三种力量打开了他的封闭,引出了他的行动与自信,满足了他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体验到“放开自己,自由成长”的喜悦以及被各种友谊的拥抱的快乐。

而这种转变的最大力量来自班主任老师对这位学生的耐心与爱心。其陪跑锻炼的做法,让孩子彻底体验到老师的不离不弃;其暗号系统,更是让孩子体验到属于这两位师生的亲密与神秘,满足了孩子的被爱的独有感与自豪感;让其到讲台上接受全班同学对他的赞美轰炸,更是掀开其自卑的最后一层薄纱,让孩子光明自在的本性完全呈现出来。这种紧跟孩子心理的需求的做法是值得学习与推广的。

该案例等第得A. --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杨静平教授

《“木头”重生--一例自卑封闭孩子的辅导案例[本文共240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