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复习专题之修辞格的运用

时间:2024-06-12 06:15:10
高中语文复习专题之修辞格的运用[本文共3571字]

教学要点:

纵观高考题目,考查修辞方法辨析的不多,主要考查对其理解与运用,要能分析、体味其表达效果,根据要求恰当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今后高考将更加突出语言操作的实用性,扩充语言运用的考核项目,有关修辞的考查,将会更加突出这方面的特点。考查方式:现代文阅读中可能随机出一些对修辞作用把握的题目,语言运用中可能有按要求运用某种修辞万法造句仿写的题目。

重点:《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八种常见修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难点:对运用各种修辞方法的把握,对修辞方法的实际运用。

热点: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一.比喻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境的修辞格。它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根据这三者的关系,比喻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是相似的关系。常用喻词有:像、似、如、好像、好比、好似、相同、犹如、仿佛、宛如、像……似的等。

典型格式:甲像乙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2)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2.暗喻:本体喻体是相合的关系。常见喻词有:是、成为、变成、当做、等于等。

典型格式:甲是乙

如:(1)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都成了水墨山水。

(2)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

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本体与喻体是注释关系)

3.借喻:只出现喻体。如:

(l)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圆形的下巴劾,有短短的黑胡茬儿,要是仔细看,那里面已经掺杂着银白色的松针了。

另外,还有一种用几个喻体说明或描述一个本体的比喻,我们称之为博喻。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用了“像”或“仿佛”等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1)比较句不是比喻句:他长得像他父亲。

(2)举例句不是比喻句:我们班最近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像张丽把积蓄的零用钱寄给了灾区人民,王倩主动地每天到医院里为刘玲补课……

(3)疑断句(猜度或不确切的判断)不是比喻句:天好像要下雨。

设喻时,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要避免生僻事物。如:“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不,简直就是一滴水中的一个原子。”这句中“原子”显然生僻,不易理解。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类不同的事物,并且有相似点,同类事物不是能构成比喻的。如:这朵红花像那朵红花。

二、比拟

把物模拟作人或把人模拟作物以及把甲事物模拟成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叫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把物模拟作人的修辞方法即拟人。

如:  (1)清晨,鸟儿们唱着动听的歌。

(2)天空撒满了快活的眨着眼睛的星星。

(3)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于,苇眉子又细又薄,在她怀里跳跃着。

(4)杜甫川迎来柳林堡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把人模拟作物或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叫拟物。如:

(1)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嘎子竖起五朵听。

(2)就因为给他嗅到了女师大这一面有些“费厄”气味之故……

(3)他失败多次,毫不气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和金属梯。

(4)他骄傲自满,尾巴翘上天了。

(5)老支书直截了当地布置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6)战火闪烁,战鼓雷鸣,人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英雄战斗的年代。(此句把抽象的年代拟作看得见摸得者的可染色的东西)

比拟的作用:感情色彩鲜明;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依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写本体,重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在“喻”。

(2)比拟的本体必然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三、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有多种形式。如:

1.部分代整体: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2.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特征代本体: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飘下来。

借代的作用:引入联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1)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相关性,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2)借代不能还原成明喻,借喻可能还原成明喻。

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借代方式是具体代抽象,该句“小米加步枪”不能还原成“粗劣的军需供应和落后的武器装备像小米加步枪”,而“祖国的花朵在茁壮成长”中的“祖国的花朵”却可以还原成“少年儿童像祖国的花朵”。

四、夸张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或缩小“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可分三种类型: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

(1)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谁敢再说他半句坏话,我就掰下他的脑袋来。

(4)他说话总扯起噪门,人们在一百里外也能听到他的声音。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如: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

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夸张的作用:表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理:

a.     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b.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3)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1.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如: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泰山不辞抔土才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2.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如: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你静若悬剑,人民信赖你稳如磐石。

3.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如: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可。

对偶的上下联一般是两个句子,如以上各例;也有的是句子成分。如:

(1)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鲁迅《伪自由书·前记》)

(2)对于他们,第一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l)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格叫排比。从结构上分四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书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七、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叫设问。如:

(l)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国际歌》)

(2)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八、反问(即反诘)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常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如:

(1)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2)这也不足为奇。那时候的水井差不多全是这样的,凿那窝儿是为了掏井工人上下方便,这又说得上什么秘密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3)反问句不能作文章标题,而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可作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段首等处。

除了《考试说明》中涉及的这八种辞格外,还须掌握其它常见的辞格,如对比、衬托、反复、引用、顶真、象征、移就、仿词等。

《高中语文复习专题之修辞格的运用[本文共357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