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多篇

时间:2024-10-08 00:09:51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多篇[本文共9912字]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多篇由会员“nh0728”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是今天抉择的。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就要明确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五个得来的”,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重大问题。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开放。一些寄希望于我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融入西方政治经济体系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不是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制度。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是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在改革根本方向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就要明确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基础上改革要改什么、改成什么样的问题,这就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提出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两步走”战略时强调,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安排,也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改革的担子很重,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思想宣传范文】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开辟了光明前景。

回顾40年的历程,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在开辟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深入解析,涉及很多内容。限于篇幅,本文梳理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

■问题导向

改革开放是时代大势、人民意愿、中国需要、历史经验等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最直接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是由一大堆难题逼出来的。用现在的语言,就是问题导向。

从人民生活来说,广大老百姓希望尽快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改变长期缺吃少穿的局面。对此,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怎能无动于衷?

大乱之后的国家,迫切需要大治,但是无论国家机关还是企业事业单位,处处有禁锢,效率都很低。很多领导干部对此十分不满。

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必须大刀阔斧调整政策,就必须抓紧时间发展经济、发扬民主、建设法制。而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体制机制问题。因此,百废待兴,百业待兴,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进行改革开放。

面对这些问题,恰恰是有几十年革命生涯的老一辈革命家,深谙当时体制的弊端,首先提出了改革开放的要求。也正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正是现实面临的问题逼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也逼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

于是,1979年,国务院批转全国工商局长会议的报告,允许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等个体手工劳动,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提出要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摒弃“统包统配”方式,实际上把发展个体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提了出来。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一规定意味着正式承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从而使个体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怎样来的?说到底,首先是为了解决活命问题、生存问题而来的。这是一条最简单的逻辑。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道路的一个重大特色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实践层面来说,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这样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

改革开放需要回答和解决许多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改革开放,正是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中国道路,也正是在回答这个最基本问题中开拓出来的。

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在于,它是现实提出的必要要求,是现实问题倒逼的结果。面向未来,要破解新的各种难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人民意愿

改革是为了人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改革开放的道理千头万绪,归结到一点,其实就是尊崇人民意愿:人民想吃饭,就让人民吃饭;人民想种地,就让人民种地;人民想进城,就让人民进城;人民想做买卖,就让人民做买卖。

改革开放、中国道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回归常识,最重要的,就是尊崇人民意愿。

为了生存,不少地方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前,特别是经济困难时期,曾经尝试过“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但很快就被当作“资本主义”而受到严厉批判。改革开放之初,同样是为了活命、生存,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又 ……此处隐藏5031个字……对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我们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时,给我们带来的是惊诧甚至是震动。同时,也带来启迪和深深的思考。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德国新闻代表团时就指出: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同年同月,邓小平同志应邀出访日本,在访日期间他参观了日本的钢铁、汽车和电器工厂。在考察日产汽车公司时,他曾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对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了解的增加,促使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并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行全面思考。总结和思考的结果使改革开放在全党全社会逐渐形成共识,最终改革开放终于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对世界变化的形势进行了及时准确科学的判断。当时,邓小平同志就认为,世界很不太平,热点问题很多,战争的危险始终是存在的。但是,战争因素增长的同时,和平因素也在增长。经过综合分析,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大论断。1983年3月,他在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强调指出“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一心一意搞建设,加快发展自己。我们党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洞悉,准确把握了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世界战争危险逐渐减弱,科技革命浪潮不断兴起,各国争先抢占战略发展制高点的趋势和特征,作出了对外扩大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对国际形势正确判断基础之上的,顺应了世界潮流。

【思想宣传范文】五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从东部沿海到沿江、沿边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从对外贸易到国际投资,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并一跃成为开放型经济大国。对外开放为推动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

1.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历史进程

总体来看,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2000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为标志,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航。从沿海特区率先开放,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开放全面推进。

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1992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两个时期。

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12年,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以规则为基础的新阶段。我国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三阶段自2012年至今,以党的十八大召开和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标志,对外开放踏上新征程。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成立,再到提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贸治理,展现大国责任和担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时代。

2.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成就

对外开放40年来,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状态成功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轮驱动,对外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6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4.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份额由1%上升至12%,中国已经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6.9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695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规模扩大了147倍,平均增速达15.4%。

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双轮驱动,国际投资规模居世界前列。中国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中国1985年利用外资总额仅47.6亿美元,2017年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440亿美元,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30年间增长了近30倍。中国“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对外投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7亿美元,全球排名第26位;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25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

积极为全球经贸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40年来,中国不断拓展国别区域合作,坚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机构和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全球经贸治理发出中国声音。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兴治理机构,积极为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中国方案。

3.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经验

40年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发展经验。

一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开放工作的领导。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对外开放形势,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复杂条件下驾驭对外开放的能力。党中央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转化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自觉行动。

二是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中国40年辉煌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和形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三是始终坚持以试点探索为基本方法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开放思路。从区域开放看,率先以特区为突破口,再扩展到沿海开放城市,最后开放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形成先易后难、由点带面、先沿海后内地的循序渐进的区域开放模式。从产业层面改革开放看,我国首先以两头在外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开放,并配套用工制度、工资制度等改革起步,逐步扩展到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和装备工业开放,最后扩展到服务业,包括金融、电信、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开放。

四是始终坚持开放战略和开放政策创新。中国与时俱进调整升级开放政策,主动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与时代要求,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走出去”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强调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进口策略,加快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等,努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多篇范文。

《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目标方向多篇[本文共991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