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当前舆论监督工作心得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舆论监督,让媒体从业人员深受鼓舞。2014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最近,各级又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舆论监督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的热点。笔者对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第一,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与对象。这是增强舆论监督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在推行政务公开中的作用。这说明,舆论监督的重点领域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前我们的舆论监督,应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二者“结合点”上展开。一是要将贪赃枉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以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也同样要进行舆论监督,以揭露和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通过切实的舆论监督,以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第二,要提高舆论监督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担负着舆论监督的光荣使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实施舆论监督,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确保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第三,要把握舆论监督的时空纬度。舆论监督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要从选题取材、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甚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时度势,形成舆论监督的最佳方案。如对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造成的失范现象,经过舆论监督可以解决的,就要适时进行监督报道,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对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或公开报道无助于解决的问题,就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监督报道。同时,还要注重与刚性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接力,通过与这些监督机制的协调运行,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要推进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调,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舆论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应有制度上的保证,否则就很难正常开展、健康发展。做好舆论监督的关键,是要依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舆论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近年来一些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任何机关都不得干预。这种舆论监督制度化的做法,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和推广价值。(正文1590字)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近年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舆论监督,让媒体从业人员深受鼓舞。2014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最近,各级又召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舆论监督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关注与思考的热点。笔者对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第一,要明确舆论监督的重点与对象。这是增强舆论监督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发挥舆论监督在推行政务公开中的作用。这说明,舆论监督的重点领域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象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前我们的舆论监督,应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二者“结合点”上展开。一是要将贪赃枉法、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以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进行大胆揭露和批评,维护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也同样要进行舆论监督,以揭露和批评,弘扬社会正气。我们要通过切实的舆论监督,以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第二,要提高舆论监督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担负着舆论监督的光荣使命,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实施舆论监督,绝不是为了“一曝为快”,求得轰动效应,而是一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负责的监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和运用舆论监督的权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方法和形式,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出于公心,客观公正,确保舆论监督的准确性,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舆论监督达到增进党和政府的威信、推动群众切身问题解决的良好社会效果。第三,要把握舆论监督的时空纬度。舆论监督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要从选题取材、角度时机、政策分寸、力度大小、甚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审时度势,形成舆论监督的最佳方案。如对因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造成的失范现象,经过舆论监督可以解决的,就要适时进行监督报道,以促成问题的解决;而对一些现实条件下无法解决或公开报道无助于解决的问题,就应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监督报道。同时,还要注重与刚性的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的接力,通过与这些监督机制的协调运行,使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要推进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制度建设时特别强 ……此处隐藏7654个字……务是,要弥补前段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就为舆论监督节目进一步拓展报道空间提供了新思路。如前所述,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层面的表现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如再不被重视和解决,对下一阶段的改革会带来根本性的影响。而“新闻纵横”前一阶段的报道,对这两个领域关注较少。从当前的社会现状看,舆论监督类报道在这两个领域还是大有作为的:一、新阿媒体要对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的失序现象进行监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必然作用于观念领域,要求社会观念领域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相对于社会结构层面的变化,观念领域的变化往往相对滞后,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规范体系因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被普遍怀疑、否定,或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而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规范体系又尚未形成,或尚未被普遍接受,从而引发社会成员发生价值意义危机,出现某种明显的价值混乱或茫然,人们普遍感到心里失落而又无所适从。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自律机制或体系,实现监督约束。但仅有自律是不够的。一方面要加强对媒介的社会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对于社会公众监督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应该时刻保持自身倾向性不被监督对象的表象所迷惑.始终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对社会、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及义务。总之.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监督形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引导社会朝着良性、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避免“权力越位”现象的发生。总的说来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手段来实现的,而主流新闻媒体的适时介入,将会使网络舆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14年网络舆论在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表现出的巨大的威力,2014年其势头依旧不减。不管是当事的政府部门,还是当事的社会名人,在今天都已经强烈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上的舆论压力。年内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深圳“妞妞事件”。10月26日,深圳市一位初中生家长在天涯、凯迪等论坛公布了一封学校给家长的信,信中披露深圳市五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初中学生安排在上课时间,自费购票观看电影《时差七小时》,从而拉开了网上揭批深圳“妞妞(本名李倩妮)
事件”的序幕。网友在论坛中不仅将其有关身份、背景和内幕揭个“底儿掉”,而且对目前官场中的“潜规则”猛烈抨击。众多新闻媒体随后也跟进报道,一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11月6日身为李倩妮父亲的深圳市委副书记、秘书长李意珍通过媒体进行了“道歉表态”。11月11日,深圳市委举行三届十次全体会议,专门就这一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意见进行了通报,主要领导表示党的干部应接受网络舆论监督。
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舆论年”,孙志刚案、刘涌案等事件的出现等反映了网络媒体引导的网络舆论的力量,也迫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审视这一新兴的力量。最近的“苏丹红事件”、“网民签名反对日本‘入常’”等事件更是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之大。如今,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开始对政府的决策发挥作用,早在2014年胡锦涛总书记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2014年4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学生宿舍考察工作时说:“我看到同学们在网上写的一些话,我挺感动。就在前不久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的开始讲到:“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网络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证明,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然而网络舆论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网络本身是虚拟的,网民在网上的活动具有匿名性,再加上信息服务提供商管理的不足,这些都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的呈现一种混乱和非理性的状态。
目前很普遍的就是网上充满着谩骂与人身攻击,不仅一些论坛里存在这种情形,而在很多热点文章后面的评论里也充满着谩骂与人身攻击。以近期的北大教授陈瑞华为例,其因发表了羞辱自考生的言论而引起公愤,大家群起而攻之。本来对这样一件事进行探讨很有社会意义,我们也需要公开去讨论大学的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这个问题,网络媒体在提出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上发挥了传统媒体不具有的优势,然而也凸显了其自身的弱点,其使得正当的讨论被铺天盖地的谩骂声所淹没。因此有人就说“互联网是人类唯一可以随意大小便的地方”,此言虽不完全准确,但也确实反映了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
除此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互联网还是谣言的发源地。网上发言不需实名验证,因此谣言的产生在所难免,而且关键的是经过网络这种极其迅捷的媒体的传播,以讹传讹,谣
言被无限放大,而且令人难以辨别真伪。网络谣言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媒体的报道不准确造成网民理解有误进而形成谣言;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的留言或者bbs上的一些道听途说改编之后形成新的谣言。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些体会。
第五篇:加强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搞好舆论监督中央提出加强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搞好舆论监督
http://.cn2014年10月25日23:46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5日电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决定》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对此,《决定》提出以下几方面要求: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本网推荐更多文章:舆论监督
公正审判与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三大建设心得)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