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十几天紧张而忙碌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活也已成为过去,回首这次高考语文阅卷的经历,我感到收获颇丰,对自己今后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就此次高考作文阅卷与往年最大的变化在于从此取消了所谓的“保险分”,即切入分,如此一来,则高考作文成绩差异将由原来的不相上下一变而为天壤之别,高考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用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就是“要利用高考作文阅卷的杠杆,彻底改变高中作文教学地位不高的状况,引起学生与老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足够重视,让种瓜的得瓜,各豆的得豆,种草的只能收荒草。”
此外今年高考作文均分与往年相比,应该要低到五分左右,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取消切入分,拉开差距的阅卷指导原则之外,便是今年的高考命题“品味时尚”存在偏离学生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问题。虽其导向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应该无可非议,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时尚生活缺乏深入的体会和思考,很多学生对“时尚”这一概念的理解把握不准,导致大量学生作文偏题,沦入低分区。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中有以下三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或警惕:
一、念念不忘经典,玩得走火入魔。现在有不少学生言必称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而根本不管作文题目是什么,这些素材能否用得上,能否有效地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以为“死人饭”好吃,只要呈现出丰富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作文分就一定不会太低,其实大错特错。用喻旭初老师的话说,“一个屈原摆平六年高考题是一件极其荒唐的事”。今年高考中吃“死人饭”的作文基本与时尚不粘边,属偏题作文,分数低的可怜,不管语言内容再好,都过不了42分的“杠子线”。应该说,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平时阅卷中重语言轻切题,重历史文化轻当今社会生活的弊病。
二、堆砌事例,生拉硬扯,不管三七二十一。应该说此类问题每年都有,但今年尤为严重。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三点:第一,审题不过关,对命题的概念内涵与结构把握不清,抓不住主次轻重缓急以及命题意图;第二,学生根本不熟悉时尚生活,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哪还谈得上什么“品味”;第三,很多学生作文功底太差,平时训练也不到位,只能靠背点作文素材来敷衍高考,说到底对作文重视程度不够。综上三点,今年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堆砌事例,霸王硬上弓式的 1
说理、漫天随意式的贴标签等此类问题尤为突出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作文基本功训练、审题训练及议论文的说理训练。
三、记叙文大都落入父爱母爱的窠臼,今年高考作文题不太适合写记叙文,这是众所共知的,也不能不说是此次高考命题的“小失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卷中对为数不少的记叙文也算是“另眼相待”了。只是发现写记叙文的学生大都只将“时尚”当作入题的幌子而非贯穿全文的线索,很多学生最后干脆抛开题目在那里大谈特谈父爱母爱,自以为“文章一高尚,分数自然也不会太卑鄙了”。这类现象今年特别普遍,除了写作品质不高之外,我想这也充分暴露出学生写作视野的狭窄。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给我们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敲了一下警钟,应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鼓励学生拓宽写作视野,大胆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此外我发现今年高分作文偏向批判性较强,语言恢谐泼辣的杂文,而此类文章是需要学生有新鲜丰富的阅读,对社会生活高度关注,对时代变迁十分敏感。而这些是否也反映出我们平时语文教学方式的保守、单调、脱离生活,我不得而知,但的确值得深思。
当然,除了以上一些“重大发现”之外,此次阅卷中还有一些“小发现”,都是作文细节上的问题,在此,我略提一二,谨供参考了。如作文开头乏味,入题太慢。有的学生一上来就是套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干脆从社会经济发展再到社会稳定、时代进步、女权觉醒,最后再说女性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于是便开始追赶潮流,时尚了。有的学生更夸张,一上来便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纵观我们人类历史长河,无论何时何地,男女老少,时尚始终是人们最爱探讨的话题。”还有的学生一上来便卖弄一下文采,说一段华而不实,莫名其妙的话来妄图“征服”阅卷老师,全然不顾其中是否有必然联系,如“花开灼灼,梅艳芳菲;杨柳依依,风姿绰约;硕果累累,春华秋实;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此则曰古之时尚。”再有,滥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拼凑字数也比较常见。
总之,此次去南京阅卷应该说收获颇丰,所以纵然辛苦却也值得,我相信此次历练对自己今后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多启发,如果还能带给同仁们一些思考与启发,那便是“额外收入”了。最后,也再次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孙荣华
2014.6.26
第二篇: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2014年高考作文阅卷心得
海原一中邵步升
本人参加了2014年全区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感受颇深。我区今年的高考作文,仍是“新材料作文”,材料的重心落到“成才的规律”这一话题,根据材料,人才的成长又必须在“宽松的环境”、“好奇心的作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材料范围之中。可以说,这一高考作文,贴近时代、社会,是一篇具有社会价值趋向、高度开放性的作文。这次作文,平均成绩为43分左右,70%的作文至少达到二类卷标准,其中也不乏有满分作文。正像阅卷组长总结的那样“偏题不少,佳作不多,总体不错”。再谈起高考应试作文的训练,每位老师都有独到的经验,我仅从阅卷的角度谈谈作文训练的思路,偏颇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指正。 写作“六要”:
一、立意要明确
首先面对高考材料作文,考生要认真审题立意,准确把握题意。在评分细则中,一类卷为切合题意;二类卷为符合题意;三类卷为基本符合题意;四类卷为偏离题意;五类卷为脱离题意。可以这样说,审题立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文等级的高低。这次作文,有不少考生能从内、外因分析成才的规律,也算是切合题意了,但还是有一部分考生,审题出现偏差,从“成功”、“成长”、“逆境”“规律”、“勇敢”、“挫折”等立意,偏离甚至脱离题意,使作文一下子降为四类卷以下。
其次,由于高考作文阅卷速度很快(基本上每人每天的任务将近250篇,平均每篇作文的评分时间是85秒左右,有些老师评阅速度甚至是一分钟左右),有时立意过深了,或表达得过于含蓄,阅卷老师一下子不能准确把握。所以,高考作文的主旨,不要玩深沉,不必太复杂。中心论点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一篇文章中心论点应该始终不变。一定要中心明确,结构明快,语言明朗。只有这样的作文才能让阅卷老师匆匆读过一遍之后,就能立刻看出文章的优点和亮点,
二、题意要点明
高考作文毕竟是应试作文,就是让阅卷老师最大限度地打一个不错的成绩,让阅卷老师尽快地把握题意,显 ……此处隐藏6037个字……。立意趋同问题也不大,毕竟求同思维也是很常见的,但是,考生在材料的选取和运用上出现大面积的人云亦云现象,像孙氏兄弟、曾子杀猪、商鞅立木、尾生抱柱、三鹿破产等事例比比皆是。要知道,高考阅卷是在劳动强度非常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考生在选材时避难就易地用这些“大路货”,那么阅卷老师就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你作文的得分自然也就不能打高了;与此相反,如果你能恰到好处的用一些新材料,那么必然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有一位考生写《呼唤诚信》,用的材料是同仁堂、诈捐门、学术抄袭等,他写同仁堂时说“同仁堂正是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诚信店训,才屹立百年,好评不断。”这样“与众不同”又运用得体的材料自然成为作文中的亮点,在阅读上给人以愉悦。
2.铺排事例不加分析,造成文体不清。
通过阅卷,我感受到考场作文学生还是以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为主,而我们许多考生在议论文中没有明确的论点,使用事例论据时往往缺少分析,单纯记叙,时不时还夹杂着作者大段的抒情。由于对议论文和记叙文写作缺
少文体上的自觉,“四不像”的文体还是很多。 例如同样是写“信义兄弟”,有的同学写议论文重叙轻议用很大的篇幅叙述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接力还债的故事,却对事例不加任何分析。而有的同学却细致地分析事例写到“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只是因为有守信至上的人生信条,才在雪夜上演良心接力,感动无数华夏儿女。因为懂得,所以守信;因为守信,所以获得。如果孙氏兄弟没有坚守诚信,他们愧对的岂止是雪夜中的农民工,他们愧对的更是自己的良心。” 这样细致地分析一个材料,不但内容充实,而且显得详略得当,文体明确。
3.书写凌乱、字迹潦草。
高考阅卷采用的是电脑阅卷,学生的答卷通过电脑放大呈现在阅卷老师的面前,书写凌乱、字迹潦草这时也被电脑放大,所以就显的更为的明显。加之阅卷老师有相应的速度要求,停留在一份试卷上的时间也就几十秒,在这样的高强度劳动之下,阅卷老师看到书写凌乱、字迹潦草的卷面,就已经扣了答题者的印象分,最终这种印象会反映到得分当中,而这种扣分是没有价值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另外评卷取两个老师的平均分,误判被降到最低限度,但弊端也显现出(好 范文网:wWW.)来了,那就是高分也少了,什么样的作文无论谁看都会打高分呢,毋庸置疑,审题准确的基础上,就看书写了,几天来,提交的优秀卷无一例外都书写公正、字迹大方,只有书写好,才有可能被评为一类,否则,过50分都很难。所以,写字潦草、写小字、写字密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尽量将字写的大点,字间距大点。
五.对今后教学的一点建议
1、高考实行网上阅卷,每天阅卷量大,工作时间长,阅卷速度快,阅卷过程中难免疲倦,字迹显得尤其重要,平时反复强调书写的重要性,让学生
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 作文教学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际写作水平分类指导。虽然模式化写作历来被一些专家批评但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模式化的训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考作文从立意、拟题到选材、语言都很有讲究,而这些需要学生在不断强化训练中获得,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些平时作文不及格的学生在高考中“过线”。而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除了一些常规训练外还要特别注意加强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在别人认识片面极端的时刻保持一颗冷静思考、全面思索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在高考阅卷中不会被淹没在茫茫平庸之作中。
3.语言要明白,更要有文采
近几年高考在审题立意方面的门槛已不太高,这种情况下要在大量立意相似,材料雷同的作文中冒出头来,语言上总要有点过人之处。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美化语言的能力。富有文采、富有激情的作文总是比质朴平实、不动声色的作文得分更高。
要想在语言上提高得分点,必须在备考过程中,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比如典范语段背诵、系列片段练习等,经过熟读成诵,模仿学习,就会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上了考场,就有可能通过套用、化用,达到增添亮点,获取发展分的目的。
第五篇: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心得
看看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心得
作文阅卷老师亲身经历:别人给0分 我给了38分
“你判的这份卷子需要仲裁,因为你给了38分,别的老师给了0分。”
我是南方某省的语文老师。今年,我第一次被学校派去参加高考阅卷。我特地带上两支红笔,结果发现自己忒“土”了——计算机时代,谁还用红笔?
我发现其他试题组的阅卷者大部分都是师大的研究生,而作文组竟没有一个年轻人,不禁有些奇怪,后来得知研究生只能判基础题和阅读题,不能判作文题。联想到当初单位推荐我时要求提交详细个人简历,方知对老师挑选的严格。
开始阅卷,电脑房里数百台计算机同时工作。每个人都被电脑重重包围,虽然开着空调,但气温还是比外面高多了,一阵阵热气向周身袭来,辐射应该是相当大的。
输入统一网址,每人按照独立的登录名和密码进入自己的工作页面,先试评,试评5份之后,停下来,听组长讲注意事项,然后转入正评卷。
起始阶段速度很慢,我看一份作文花了将近两分钟。我左边是一位大学老师,50多岁,年年参加高考阅卷,效率非常高,一开始就达到48秒/份,后来提高到34秒/份,她一边阅读一边还能把好笑的文字读出来,供大家乐和一下。
我也正襟危坐,集中注意力,认真阅卷,很快,我的速度也达到了50多秒/份,第三天时41秒/份,后来基本保持这个速度。
第一天,组长找了几位老师谈话,有的给分太宽,有的又扣得太严,我庆幸自己没这个问题,但组长也向我招手一次。我起身过去,他调出我改过的一份卷子,说:“你判的这份卷子需要仲裁,因为你给了38分,别的老师给了0分。”他按住鼠标下拉试卷,说:“考生都删掉了,我们也挽救不了,你怎么给38分?”
当卷子被拉到第二页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该考生是从第二页写起,密密麻麻的文字达到600多字……
组长说:“多亏你细心,救了这个考生。”然后,他不断提醒大家一定要把鼠标多往下拉一拉。
第一天结束时,我判了380份,算是中等。第二天熟悉了,就加快了速度,判了1004份,依然是中等,但有一些老师晚上加班了,所以,到第三天,我判的份数就落到平均线之下了。因为整体速度偏慢,又增加了一些老师,听说某位老师来一天就判了2600份,我佩服他的速度,但是我深知考生十二载寒窗之苦,并不想将效率提到如此高的程度——虽然高考阅卷属“计件工资”。
通过这次阅卷,我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作文素材要多积累,举例时不要总是爱迪生、爱因斯坦、海伦·凯勒、刘翔这几个人颠来倒去地用;比如,作文要写在试卷的黑框内,框外扫描不上;比如,每道题一定要做在指定位置,切不可用箭头把文字引到别的地方去,因为改卷老师是分组的,分配判卷老师判第三题,那位老师手里就只有第三题的答案,如果该位置没有答案,阅卷老师不可能替考生去到处找答案,也找不到……
希望这些经验能对将来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文档为doc格式